English

龟兹石窟保护神

2000-11-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

山上栈道凌空,洞窟高下,山下绿树成林,池塘亭榭,位于拜城县渭干河畔的克孜尔千佛洞犹如戈壁深处的一处世外桃源,引得“文物保护世纪行”一行记者啧啧称奇。然而在15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郊蔓草,无人问津。谈起克孜尔千佛洞发生的变化,人们众口一辞地说,这离不开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刚刚卸任的前任所长陈世良。

从库车的森木塞姆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一直到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陈世良一直与记者同行,谈起这些古代龟兹国石窟壁画如数家珍。初次在库车见面时,如果不是新疆博物馆同志介绍,记者们谁也没看出来,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面色黧黑、相貌朴实、性格敦厚的中年人竟是一位对佛教史和佛教艺术研究颇有造诣的专家。

然而更令人惊异的是,他的家乡是浙江淳安,从东南到西北,从山青水秀的千岛湖畔到天山脚下的戈壁深处,他是如何完成这巨大的空间跨越!

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陈世良,被文革狂潮一下子就卷到了新疆部队接受再教育;之后又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度过5年教师生涯;文革结束后,磨砺多年的陈世良脱颖而出,考入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佛教研究。1985年,组建龟兹石窟研究所,领导马上考虑请陈世良出山,陈世良毫不推托,走马上任。

当记者问陈世良当初为何放弃省城较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跑到千里之外的戈壁荒山洞窟中终日面壁,他说:克孜尔千佛洞不仅是中国最西部的大型佛教石窟,而且有世界最早的佛教壁画,即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龟兹国的壁画。由于克孜尔当时地处中西交通要冲,古代世界著名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中原汉唐文化与本地文化在这里汇聚,所以龟兹石窟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交融和鲜明的“龟兹风格”。然而,由于自然损坏、宗教战争、近代以来外国人的劫掠和见利忘义之徒的盗毁,龟兹石窟塑像荡然无存,壁画也是七零八落,仅存4000多平方米。但由于龟兹石窟在我国石窟中开凿年代最早,所以,对于研究其它石窟的来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被人称为“开启敦煌艺术宝库的钥匙”;同时对研究佛教、佛教艺术及丝路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1985年以前,这些石窟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龟兹石窟研究所的任务就是保护研究这些人类宝贵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龟兹石窟研究所位于距库车县城70多公里山中的克孜尔千佛洞下,筚路蓝缕,草创惟艰。如今研究所已从当时的十几个人,发展到近50人,聚集了一批有志之士,初具规模,并在石窟保护、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投资1800万元,对石窟进行山体加固。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12.5万美元进行的库木吐拉千佛洞保护工程也将上马。

随着对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的加强和深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日益为海内外重视。与此同时,陈世良的学术研究也愈发精进,他在佛教史、佛教人物,特别是对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的研究引起海内外学者关注。同时,敦煌研究院、杭州大学等单位也向他频频招手。然而至今陈世良仍在克孜尔龟兹石窟研究所勤奋工作。他说:这些年时光没有虚度,一是为保护龟兹石窟尽了自己绵薄之力;同时也使自己的研究得天时地利之助。新疆地域辽阔,文物众多,有许多历史之谜和研究上的空白点,这值得花毕生精力去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